中安在線、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“唰唰唰……”戴明恩右手提溜著柳筐半成品,左手一挑一壓,一勒一編,快速將細細柳條在筐間穿梭。
8月15日,阜南縣郜臺鄉(xiāng),安徽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編織間內(nèi),30多種,上萬個柳筐成品、半成品已整齊擺放在庫房內(nèi)。上色、編底、編幫、收口……數(shù)十人正各就各位,各司其職,生產(chǎn)正酣,仔細瞧去,居然很多都是老人。
“俺是劉店村的,以前在柳編廠里干了30多年?!?8歲的戴明恩是柳編老手,每天能編織三四百個成品。“這里離家近,也管帶孫子,每月能掙個四五千?!苯榻B時,老戴也摸了摸身旁小孫子的頭。
安臺村人陳偉也是位“55后”,在這也有兩年多。她說,這里是計件算工資,多勞多得,空閑時會常來這,掙點額外錢。
“騎車5分鐘就管到,一天也能掙60多元,”陳偉對這份工作很滿意:“在家閑著也是閑著,離家近還能掙錢真不錯。”
阜南是“中國柳編之都”,在這里柳編技藝得天獨厚,世代相傳。
“公司里有30多位老人在干活,大多五六十歲,最高的也有80多歲,他們可以在家或者到公司里編柳筐,平均每人也有個2萬元的年收入?!惫矩撠熑藦埑嵴f。
如今,郜臺鄉(xiāng)已有柳編企業(yè)46家,“小杞柳”成了郜臺人“發(fā)家致富”的“大產(chǎn)業(yè)”。
張朝玲向柳筐遙遙一指:“接下來,它們將被銷往幾十個國家和地區(qū)?!保ㄓ浾?孟一凡 王成光)
[編輯:
吳曲波 審核:戎小平 審簽:王小明
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