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吹氣球解釋宇宙膨脹、用動畫說明雙縫干涉實驗、在鏡子前演示宇稱不守恒定律、把飯后剩下的骨頭還原成模型來普及古生物學……在各大視頻平臺,許多極具趣味性的科普引人關注,讓不少網友感嘆:“原來科學這么有趣!”
在給“科學與中國”院士專家代表回信時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科學普及是實現(xiàn)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?!奔訌娍破漳芰ㄔO,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、展示科技成就,吸引更多人熱愛科學、崇尚科學,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、落實科教興國戰(zhàn)略的題中應有之義。從宇宙奧秘到前沿科技,近年來,越來越多視頻博主,把原本艱深晦澀的科學知識講得妙趣橫生,讓直播間成為“沒有墻壁的教室”“不設門檻的學?!?,為科普這個“老課題”注入新的生機活力。
科普和視頻、直播之間產生的“化學反應”,讓人們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種“打開方式”。例如,生活中常見的千斤頂為什么“力大無窮”?制作3D動畫,剖析內部構造,工作原理一目了然。與單純的文字描述、圖片展示相比,情景演繹、動態(tài)模擬等豐富多元的可視化表達,既順應了傳播規(guī)律,又降低了認知門檻,讓科學知識更加直觀易懂。實踐證明,豐富科普載體、創(chuàng)新科普方式,才能不斷提升科普的吸引力,讓科學知識觸達更多受眾。
世界進入大科學時代,越來越多科普視頻成為網絡爆款,在引導公眾培養(yǎng)科學思維、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上具有重要意義。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時水為何未從杯中飄出?怎樣用超冷原子在實驗室里“拼樂高”……許多科普視頻善于捕捉社會熱點、瞄準科技前沿,從日常生活入手解疑釋惑,少了照本宣科、正襟危坐,多了春風化雨、娓娓道來。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成為年輕人追捧的“網紅院士”,到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的物理科普視頻受到眾多網友喜愛,再到越來越多科研青年在方寸屏幕間“玩轉”科普,科普視頻中閃動的知識與創(chuàng)意的火花,讓高深科學知識“輕量化”,也推動前沿科學熱點“大眾化”,架起一座座連接公眾與知識的橋梁。
科普不僅要有意思,還要有意義,“創(chuàng)新”的前提是“守正”。維護科普內容的真實性、可靠性,尊重科學事實,是開展一切科普活動的前提和基礎。歸根結底,載體、手段和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,不論形式如何變化出新,科普活動都不能偏離普及科學知識、提升科學素養(yǎng)的內核。這就要求科普視頻創(chuàng)作者錘煉“把厚的學問變薄、深的學問變淺”的真本事,在話題選擇、內容設計上“接地氣”的同時,嚴把科普內容質量關。視頻平臺也應強化科普信息傳播管理,加強對科普內容的規(guī)范和引導,及時整治清理打著科普旗號的偽科普內容。
科學普及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。推進人人參與、共建共享、永不落幕的全民科普建設,要在完善激勵機制和制度建設、培養(yǎng)壯大科普人才隊伍的同時,充分利用好線上線下渠道,采用多元化方式放大科學的聲音,通過互動式、服務式、場景式傳播增強公眾的科普參與感。提高科普的精準度和有效性,推出更多兼具權威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內容,才能更好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。
一位學者曾說過:“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自身價值的大小,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,以及被傳播的深度與廣度?!倍嗲纻鞑タ茖W知識,守正創(chuàng)新提升科普成效,定能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、愛科學、學科學、用科學的良好氛圍,讓全民科學素質再上臺階。 (姜忠奇)